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017-03-01 22:22:0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政党。主要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具有政治联盟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是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社会和法制专业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1945年和1946年以国民党左派为基本骨干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和“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分别在重庆和广州成立。国民党左派成员逐渐与国民党右派脱离。194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开始战略反攻,国民党统治集团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齐集香港,举行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会议。会议决定,“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反动中央”,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时刻,国民党各民主派别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在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和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大联合,促进了国民党内部的加速分化,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
民革成立后,即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斗争。在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民革各级组织和党员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展反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治斗争,一方面利用自己同国民党的历史关系,积极进行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认清形势、弃暗投明的活动。
1948年5月5日,民革领导人李济深、何香凝等与其他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联名发表通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复电欢迎。随后,民革领导人陆续北上,来到东北解放区,并于1949年2月以后在北平会合,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同年9月,民革各方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
建国以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民革许多领导人担任国家、政府、政协的重要职务,参加了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事务的管理。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确立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会议还决定,民革成立后仍保留各自组织的民联、民促结束活动,使民革真正成为了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统一组织。
面对建国初期新的形势与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民革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投身反帝爱国和争取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踊跃参加国家的各项民主改革和建设实践,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中共各级组织的支持、帮助下,民革吸收了大批新党员,开展了建立健全地方组织的工作,并扩大了社会联系面。通过这一阶段的自我教育、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实践和组织发展工作,民革广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建设热情得到显著提高,党员人数有了较大增长,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民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式提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极大地鼓舞了民革全体同志。在中共八大路线的指导下,民革根据业已变化了的阶级状况,及时修改自己的纲领,提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并根据这一路线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规定其根本任务是动员和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从而顺利完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全面阐述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方针和任务,科学阐明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明确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任务、地位和作用。之后,中共中央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指导下,民革在1977年10月初步恢复活动的基础上,于1979年10月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根据新时期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性质、任务、作用,决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并制定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使新时期的民革工作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结合,同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密切结合。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地开辟为改革开放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领域,扩大同台湾、香港、澳门和国外有关人士的联系,积极开展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在各项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为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求,民革在中共各级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整顿和发展组织,着力开展自身建设工作,很快就使自己的面貌为之一新,从而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民革先后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和《章程》的总纲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制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在中国(除台湾等地外)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后 ,民革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关系的人士、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人士以及其他有关人士,其中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科技、文教 、卫生战线的知识分子。
在现代化建设中,民革开辟了新的 、多方面的工作领域,例如:协助落实对知识分子、起义投诚人员、去台人员家属等的政策,兴办业余教育,开展咨询服务及智力支边,加强与台、港、澳及海外爱国人士的联系 ,宣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以积极的努力去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革于1988年11月举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新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领导全体党员,团结国内外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民革积极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对国家经济建设 、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有3000多名成员担任了中央或地方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的领导职务。
民革以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为目标,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前提下,紧密结合中国迅速变化着的实际,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参政党建设规律出发,大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建设,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同时,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第一要务,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国家中心工作,进一步增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开创了民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民革历任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何鲁丽、周铁农。现任主席万鄂湘。